《湖南文征》:湖南历史上第一部文章总集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导 读
本文摘自岳麓书社《湖南文征》(全十册)前言,作者邓洪波。
《湖南文征》是湖南历史上第一部文章总集,为清代罗汝怀编纂。收辑自元明至清同治六百余年间“名臣魁儒,才人节士”之文,共4068篇。刊成于清同治五年至十一年(1866—1872),共201卷。《湖南文征》无论存文存人,或是保存湖南地方历史资料,都堪与湖南第一部诗歌总集《沅湘耆旧集》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因此,《湖南文征》的点校整理出版很有学术价值,对于研究湖湘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湖南文征》为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本书以湖南图书馆藏清同治刻本为底本,是首次点校整理出版。书末附以《人名篇名索引》,便于读者检索、查阅。
一
清同治五年至十一年(1866—1872)刊印的《湖南文征》,是湖南历史上第一部文章总集,署名“湖湘后学集编”,罗汝怀则是公认的编纂者。
《湖南文征》的编者,历来书目皆著录为湘潭罗汝怀,但查原书则每一卷都署名“湖湘后学集编”,颇有矛盾之处。考其原委,尽在罗汝怀的《湖南文征例言》最后一条,其称:
昔人为书,多称编辑。辑,体从车而义为和,于纂书不甚相涉。缘《汉书艺文志叙》称《七略》有辑略,此沿用所由,然实集之借字。集而后编,故称集编。是书原始要终,群策群力,主名非一,谁其尸之,故统以湖湘后学。[1]
总集湖南一省文章,自元至清上下近六百年,作者七百八十九人,文章四千零六十八篇,诚非易事,必得群策群力方能成事;若群龙无首,无一强力之人主持,则成事非易。于是,群主点赞群众之功而署“湖湘后学集编”,后学群众则公认群主之德而称“罗汝怀编纂”。仅此编委会集体署名还是主编个人署名一事,即可见当年湖湘学人之儒雅风范。
罗汝怀(1804—1880),初名汝槐,字念生、研生,晚年自号梅根居士。清湖南湘潭人。师从龙瑛、贺熙龄等名家,在长沙城南书院求学时,与左宗棠、邹汉勋同学,涉猎广泛,博通经史,好音韵文字训诂之学。
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明年赴京,廷试落第南归。继左宗棠之后,于道光二十年(1840)主讲醴陵渌江书院,两年之后,以亲老辞归。咸丰中,曾入湘军主帅曾国藩之幕,其论团练、积谷、保甲、禁烟诸事,颇得尊重。同治初,纳赀候选内阁中书,选授芷江、龙山县学训导,皆不就。同治、光绪间,曾入职《湖南通志》局分管艺文,主持湖南褒忠局,辑成《湖南褒忠录》《湖南文征》。
平生与邓显鹤、杨季鸾、唐鉴、何绍基、黄本骥等湖南名流交游,砥砺学行,奖掖后进。郭嵩焘称,其学于六艺故训、地理沿革、古今水道源流分合、历代法制、氏族、金石篆隶,靡不研通,而一本于立身行己,尤务奖励后进以成学。
著有《周易训诂大谊》《诗古音疏证》《六书统考》《文字偏旁举略》《经传金石假借字辑》《禹贡古今义案》《禹贡义参》《汉书沟洫志补注》《古今水道表》《兵饷刍说》《物产志》《西番纪略》《湘变纪略》《绿漪草堂经说》《绿漪草堂文集》《绿漪草堂诗集》《研华馆词》《七律流别集》《潭雅集》等二十余种。
二
“湖湘后学集编”《湖南文征》,是时代的需要。众所周知,湖南虽靠南岭,扶武陵、罗霄,怀洞庭,带长江,湘资沅澧四水荡漾其间,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成形胜,但到清康熙初年才从湖广分立建省,长期以来,在全国难称其盛。
时至咸丰、同治之世,太平天国带来的一场危机,使得以岳麓、城南、石鼓等书院学生为主的“湘军”闪亮登场,“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而十之八九皆出身书院,成就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盛况。以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郭嵩焘、李元度、刘长佑等为代表,意气风发的湖南学子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勇敢地走到了中国历史大舞台的中央,建立旷世奇功,挽清廷于倾覆,以“主角”的身份引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方向。这极大地激发了湖南人的自豪与自信,于是构建湖湘文脉、完善湖湘学统就成为一种必要。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读书人带兵打仗,困难实异于常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可谓刀光剑影,“磨血”前行,付出了更多惨痛的代价,充满血腥。于是,无论是征战之时,还是在战后重建,建立褒忠局“纂录忠义”,安抚亡灵,表彰气节,以文风儒雅而化刀光血影,也就成了“湖湘后学”的一种共识。此所谓“儒化”,进行精神提升,高扬湖湘文化的大旗,意在进一步激发湖南人的自豪与自信,是时代的需要。而这些,正是总集《湖南文征》的历史背景。
《湖南文征》之前,总集之编,湖南总体落后于他邦。虽然,在明清之际,也有过试验性工作,如明代王心“集古今之文为郴而作者”,成《郴州文志》七卷,“以命制、纪载、议论、咏歌四类分编”,[2]对郴州一地的文献有过梳理。康熙年间,陈肇昌“博采旁诹,上自邃古,爰暨我朝,名卿硕彦,潜德隐流,莫不详其素履,掇其英华,人以代序,集各单行,题曰《全楚文献录》”。[3]但或偏于一州,或地不分楚南楚北,湖南的“征文考献”,可谓“独阙焉未备”。而“推原其故”,不外乎受上溯、旁求、抉择、品藻“四难”与滥收、挂漏、去取失当、评骘不允、草率将事“五患”等诸多因素的制约。[4]这种情况,要等到道光年间邓显鹤的《沅湘耆旧集》出版,才开始改变。
邓显鹤(1778—1851),字子立,一字湘皋,新化人。清嘉庆九年(1804)举人,官宁乡县学训导,晚主濂溪书院。工诗古文,于湖南文献搜讨尤勤。他是罗汝怀最尊敬的前辈学者之一,其一生主要贡献在辑刊《资江耆旧集》《沅湘耆旧集》《船山遗书》等,构建湖湘文脉与学统。《沅湘耆旧集》“即《湖南诗征》之变名”,邓显鹤所辑的正编起自明代洪武、永乐,止于清代嘉庆、道光,“凡得一千六百九十九人,诗一万五千六百八十一首,厘为二百卷”,[5]是公认的湖南第一部诗歌总集。
罗汝怀参与了《沅湘耆旧集》的编纂工作。据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序例》最后一条记载:“至此书编辑之始,所与商榷校订者,鄞县沈栗仲道宽,长沙毛青垣国翰,湘阴左仲基宗植;搜访之勤且慎,则湘潭罗研生汝槐、张玉夫声玠,武陵杨杏农彝之力居多;督刊校字则兄子瑶伯昭与有劳,皆有功于是书者也。”[6]即称“搜访之勤且慎”者罗汝怀等用力居多,其对《沅湘耆旧集》这一《湖南诗征》所做的贡献就不言自明了。当然,这种贡献的背后,也就是他对“诗征”编纂体例、操作规程的熟悉,以及他对“诗征”优缺点的洞悉与了解。而所有这些,正是《湖南文征》的学术背景与学术起点。
三
《湖南文征》继《沅湘耆旧集》之志,意在诗文合璧,成就湖南文献的第一次荣耀集结。关于这一点,《湖南文征例言》第一条就有明确的表述,其称:“近新化邓氏刊行《沅湘耆旧集》,以补正廖氏《楚风补》《楚诗纪》之阙失,足以芳风藻川,而未及古文,非意不及此,以有待也。是篇之作,盖继邓氏之志,亦冀诗古文辞兼行,庶六诗三笔不至偏废,而一方耆旧之专攻兼攻者,得以并传焉。”[7]由此可知,“诗古文辞兼行”,专攻与兼攻并立,以诗之芳风待文之藻川,由“文征”而配“诗征”,珠联璧合,是既定的追求目标。这充分说明,罗汝怀是自觉继承邓显鹤的遗志,赓续其梦想,完成其“非意不及”而“有待也”的事业,共筑湖南文脉的根基。
在《湖南文征·姓氏传》中也能看到“文征”对“诗征”的承续、发扬与补充之处。
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各人传记之后,皆用双行小字标注作者收录文章的数量,如果作者见于《沅湘耆旧集》,则必标注“《沅湘集》存诗若干首,今采(录)文(碑记、传、疏、小序、引、论)若干篇”,以表明两者之间的接续关系。
用“采”还是“录”,也有规定,“凡有本集者曰录,无集者曰采”。[8]如长沙人赵开心小传后标注:“《沅湘集》存诗十四首,今采疏四、序二、传一。”[9]衡山人彭士商小传后标注:“《沅湘集》存诗五十六首,今录序四篇。”[10]编辑“文征”,而对作者收入“诗征”的作品一一统计标注,不厌其烦,此谓对邓显鹤的继志、承续、发扬。又如,湘乡人舒东小传后标注:“《沅湘集》存诗八首,今录文三篇。”其下又有案语称:“作者受知姚雪门学使,时负盛名。今惟存《青芬山房文》一卷,三十二篇,系道光己酉其孙翰刻行。据集中《答潘李二生书》云,除旧经宿迁沉舟湮失外,尚得诗千余首、古文百余篇。不知何以仅存三之一。邓氏仅录诗八首,亦由未见全稿也。”[11]此之谓对邓显鹤的补充与完善。
凡此种种,都表明罗汝怀视“文征”与“诗征”为二而一与一而二,前后相续,一体两面,并无二致。事实上,《沅湘耆旧集》与《湖南文征》被后世学者尊为湖南第一部诗歌总集、第一部文章总集,二者合为一体,共同构成湖南文脉的底色与基础,诚于李瀚章所说可以“并垂天壤间”。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湖南文脉底色与基础之上,罗汝怀还与同时代的“湖湘后学”一起,以《王船山遗书》打造精神领袖,以《湖南褒忠录》记录“磨血” 意志,以光绪《湖南通志》书写历史定位,初步塑造与重构了湖南人第一次走上中国历史舞台中央的“主角”形象。
塑造后的湖湘文脉,远祖屈贾,高扬茶陵李氏,助力声名鹊起的湘乡曾氏,可谓古今贯通。重构后的湖湘学统,起自周敦颐,中经朱熹、张栻,而由王夫之接续,可以表述为濂溪之学→朱张之学→王氏之学,实为宋明儒学一系。而经晚清民国阐扬,又因《春秋》夷夏之防而推种姓“革命之说”,自由人道之义,如今又有从王船山到毛泽东之说,则衡阳王氏之学又成为湖湘学统乃至湖湘文化从古代接通近现代的桥梁。
四
《湖南文征》的编排体例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尤其是“文征”而非“文选”的原则,“以文存人,以人存文”的主旨,“考见风俗,能说山川”的特色,以及文献学意义、史料价值等等,当年曾获曾国藩、李瀚章的称赞。如曾国藩说:“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李瀚章称:“得此与《沅湘诗集》并垂天壤间,以无坠鬻熊、倚相、屈子、濂溪之流风遗韵。”
需要强调的是,卷首的《湖南文征例言》十五条,是了解本书的关键。有关文征的编纂缘起,断代理由,分类方法,搜采范围,登录原则,连篇累牍与单词片语兼收,不轻骈体,词赋兼收律赋,基本不收寿嘏之辞、谱牒之叙、时艺之弁言三类文章,作者姓氏传写法,镌刻校雠,编纂者情况等问题,都有交代,值得研究者特别注意。
五
《湖南文征》的刊印时间,一般书目记作同治八年(1869)、同治十年(1871)、同治八年至十年,其实不然,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同治五年至十一年刊印。按:《湖南文征》载有《捐助刻资数目》,自同治四年(1865)八月开始,分四年、五年、八年、十一年及以后五次,记录43人次共计捐资6822两纹银(其中200两未到)。在十一年数目以后,有一段说明文字,兹引如下:
是书自同治元年采缉钞誊,至四年秋稿本初具,始刻公启集资,由赵玉班方伯、李仲云都转两处收发。五年冬开雕,九年冬工竣。屡次校补,又经两年。初拟刷印千部,以广流布。未及百部,经费已完,尚待筹款。嗣有佽助,留版续列芳衔。[12]
”由此可知,《湖南文征》开雕于同治五年冬天,至九年冬天工竣,是为雕版。雕版经过两年反复校补,到同治十一年始得刷印百部,是为印刷,八年、十年、八年至十年皆与此不符。《湖南文征》之所以出现同治八年、十年、八年至十年刊印之误,可能与何绍基同治八年题签,曾国藩序与罗汝怀文征例言皆署同治十年有关,是错将题签与序作时间当作刊印时间,乃粗心失察所致,于此应与更正。当然,如果笼统标注“同治刻本”,也没有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同治十一年后“续列芳衔”者,有李仲云都转概、曾沅甫爵抚国荃等四人,捐资纹银280余两,钱数虽然不多,但已经不需要雕版校雠成本,使得再次开印完全成为可能。因此可以推断,同治十一年初印本100部之后,一定还会印刷《湖南文征》,以了却“初拟刷印千部,以广流布”的初心,而这些都可以称为同治刻本。今查古籍书目可知,至少还有43部《湖南文征》收藏于国内各公共图书馆,除陕西、重庆图书馆标注“清刻本”有些模糊之外,其余皆清楚标明是同治刻本,这一点也可以印证我们的推论大致不错。
《湖南文征》的卷数,各图书馆著录各不相同,如一百九十卷补编一卷首一卷目录六卷姓氏传四卷、元明文五十四卷国朝文一百三十六卷首一卷目录六卷、元明文五十四卷国朝文一百三十五卷、一百三十五卷目录六卷补编一卷姓氏传四卷、一百三十六卷首四卷目录六卷、元明文五十四卷国朝文一百三十五卷者,不一而足,多与事实不符。查原书有三种表述,同治八年,何绍基题签作一百九十卷;十年,曾国藩序称一百九十卷,李瀚章序称二百卷;实际编排则卷首一卷、目录六卷、姓氏传四卷、元明文五十四卷、国朝文一百三十六卷,合计二百零一卷。据此,《湖南文征》总卷数当以二百零一卷为是,正文以一百九十卷为是,按照惯例也可以表述为二百卷卷首一卷、一百九十卷卷首一卷目录六卷姓氏传四卷。
六
此次整理,遵照国家古籍整理通行条例,以同治刻本为底本,进行标点、校勘、分段。凡常见笔画舛讹或刻写混同文字,如己、已、巳,日、曰,刺、剌,干、千,阵、陈之类,一律径改,不出校记。凡避讳字,如丘作邱,玄作元,弘作宏等,或出于避讳的缺笔字,径予回改,不出校记。书中衍文、脱文、正讹,按古籍整理常例,于文中用圆括号标示应删、改之字,方括号标示应补正之字,为避免繁芜,一般不另出校记。
《湖南文征》的整理属于集体项目,分工合作,始得完成。兹将分工情况开列如下:蔡志斌负责元明卷1—20,国朝卷21—40、46—70;陶新华负责元明卷21—40,国朝卷1—20;尧育飞负责元明卷41—54;锺典负责国朝卷41—45,71—91;刘无羡负责姓氏传,国朝卷92—112;刘柯负责国朝卷113—136。
《湖南文征》网罗放佚,卷帙浩繁,底本字体又多“坊本俗书”,整理实属不易,更受整理者学力限制,难免错误,还祈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日后修订。
邓洪波
2019年9月20日于岳麓书院胜利斋
[1]罗汝怀《湖南文征》卷首。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5页。
[2]《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二。
[3]雍正《湖广通志》,卷一百三。
[4]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序例》,见《湖南文征》国朝文卷七十五。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648页。
[5]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序例》,见《湖南文征》国朝文卷七十五。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648,2649页。
[6]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序例》,见《湖南文征》国朝文卷七十五。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654页。
[7]罗汝怀《湖南文征》卷首。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3页。
[8]罗汝怀《湖南文征·姓氏传》卷一。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6页。
[9]罗汝怀《湖南文征·姓氏传》卷三。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46页。
[10]罗汝怀《湖南文征·姓氏传》卷三。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55页。
[11]罗汝怀《湖南文征·姓氏传》卷四。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86页。
[12]罗汝怀《湖南文征·捐助刻资数目》。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3852页。
书 影
△ 《湖南文征》,岳麓书社出版
推荐阅读
书名:《湖南文征》(全十册)
作者:[清]罗汝怀 编纂,邓洪波 主编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书号:978-7-5538-1138-3
定价:1980.00元
装帧:圆背锁线精装
《湖南文征》是湖南历史上第一部文章总集,为清代罗汝怀编纂。刊成于清同治五年至十一年(1866—1872),共二百零一卷,其中首一卷,目录六卷,姓氏传(作者小传)四卷,元明文五十四卷,国朝文一百三十五卷补编一卷。收辑自元明至清同治近六百年间“名臣魁儒,才人节士”之文,共四千零六十八篇,其中元明文一千一百八十九篇,清文二千八百七十九篇(含附文)。作者计七百八十九人,其中元代七人(有文无传一人),明代一百九十三人(有文无传十一人),清代五百八十九人(有文无传三人,阙名未计)。全书所收文章均按体裁类别分卷排列,分别有疏、策、议、讲义、说、辨、论、记、序、跋、书、传、碑记、神道碑、墓志铭、行状、诔、祭文、杂文、尺牍、公牍、赋、释、解、考、小序、启等。还特别列出骈体,如疏、表、颂、箴、铭、赞、启、序、引、记等。
《湖南文征》无论存文存人,都堪与湖南第一部诗歌总集《沅湘耆旧集》并驾齐驱,两者诗文合璧,成就了湖南文献的第一次荣耀集结。书前有曾国藩和湖广总督李翰章序,二人对此书评价颇高,如李瀚章称:“得此与《沅湘诗集》并垂天壤间,以无坠鬻熊、倚相、屈子、濂溪之流风遗韵。”《湖南文征》的整理出版,无论是对于保存湖南地方历史资料,抑或是对于研究湖湘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湖南文征》为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本书以湖南图书馆藏清同治刻本为底本,是首次点校整理出版。书末附以《人名篇名索引》,便于读者检索、查阅。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学习强国”读书频道首页推荐,
岳麓书社六部“名家演播版”经典名著免费听!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湖南文征》(全十册)